當前,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,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,我國經濟發展的内外部正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,不确定、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。面對不确定性,北京以數字經濟内涵式增長之“特”,破減量發展之“惑”,全市數字經濟呈現出了應對突發風險的抵禦能力、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逆襲能力和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能力,為經濟複雜系統的發展演化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,大大拓展和增強了全市經濟發展的回旋空間和增長韌性。
從規模看,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16251.9億元,占GDP比重達到40.4%,較去年提高0.4個百分點,持續位居全國前列。從結構看,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8918.1億元,增長16.4%,占數字經濟增加值總量的54.9%。從活力看,北京數字經濟企業活躍度達到85%,位列全國第一。從增長看,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依然保持13.1%的高位增長,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4.6個百分點。
在全球經濟下行疊加疫情沖擊,數字經濟來之不易的發展成績,讓我們面對當前不确定的世界和不确定的外部環境時,有了信心、有了底氣。那麼,為什麼北京會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創新源頭和開放源頭?
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從經濟增長的本質和規律進行觀察。經濟是一個各類主體要素相互聯系、相互作用、不斷演化的複雜開放巨系統,系統通過要素、鍊接、反饋、演化、不斷湧現新的秩序。而數字經濟作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經濟形态,正是通過數據信息對經濟秩序的不斷重構,來推動經濟實現增長的。
如果站在複雜系統的視角觀察北京這座數字創新之城,嘗試用“要素、鍊接、湧現、協手”來談談個人理解。
一是要素:中關村創新之城促生出初始發展環境。北京這座數字創新之城緣起于中關村。首先各種創新要素、産業要素持續聚集在一起,通過相互适應、相互學習、相互作用,逐漸成長演化出北京生機勃勃、氣态萬千的數字經濟。中關村獲得如此高速發展得益于北京得天獨厚智力要素資源。從最開始的中科院定址于此,再到後來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并,北京陸續設立了90多所高校、1000多家科研院所、12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每年20多萬的高校畢業生。北京研發投入強度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,科研産出連續三年全球第一。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,為後來高技術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,形成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要素磁場,持續吸引海内外人才進入。
二是鍊接:要素疊加反饋催生出産業生态網絡。源于彼時濃郁的創新氛圍和敢為人先的制度改革。在時代召喚下,當時大批科技人員下海創業,智力資源從科研院所向市場流動。中關村也積極進行制度創新探索,不斷吸引人才、企業在此集聚,通過加速與資本、技術、數據等要素的碰撞鍊接,持續激發邊緣創新的湧現,特别是數據要素進一步加速了各類要素的鍊接裂變、融合、重構,催生出人工智能等“新技術”、金融科技等“新資本”、智能機器人等“新勞動力”、數字孿生等“新土地”。在數據流的組織鍊接下,生産要素呈現多領域、多維度、系統性、革命性的群體突破,繼而引發創新鍊、産業鍊、人才鍊、資本鍊、供應鍊的深度耦合和互動共享,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不斷釋放放大、疊加、倍增效應。形成數字經濟産業集群的生态網絡。
三是湧現:創新生态邊緣孕育出高質量市場主體。在要素連接和疊加放大的作用下,北京湧現出了數字經濟的高端産業集群:在互聯網行業中,市值前30的企業有11家位于北京,出現了百度、美團、京東等頭部企業,同時字節跳動、滴滴出行等獨角獸企業迅速崛起;電子信息制造業擁有京東方、聯想、小米等領軍企業;五大電信運營商總部均在北京;人工智能賽道,超1500家人工智能企業聚集北京,占全國28%,全球第一;區塊鍊産業先發優勢顯著,企業數和以微芯院為代表的研究機構數量均全國領先。
四是協手:政府市場正向協同促進數字經濟秩序增長。回顧北京數字經濟發展曆程,政府所扮演的不是沉重的“手”,而是輕推的“手”,将系統溫和地推向更加有序的結構。從《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》的“18條”,到全國首個“法無明文禁止皆可為”理念的《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》,再到2017年至2020年四年間累計出台的88項數字經濟相關文件,北京市緊跟時代的系列先行先試政策,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。政府在遵循市場客觀規律的基礎上,鼓勵與包容市場的自發創新,通過政策引導、資金支持、場景建設、優化服務和營造生态,實現“有為政府”與“有效市場”的一次次協同正反饋,在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孕育、相互成就中達到相對平衡,不斷推動北京數字經濟的結構演化與秩序優化。
基于對北京數字經濟的理解和認識,建議增強主體活力,提升要素吸附效應。發揮數字龍頭企業帶動效應,精準培育科技型潛力初創企業。築牢數字底座,圍繞核心技術和關鍵器件等“卡脖子”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投入。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,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。發揮政府引導資金作用,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為創新企業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。
強化政府、市場協同,促進創新要素鍊接。主動适應數字經濟的運行規律,提高要素鍊接和創新效率,構築全球數字經濟标杆城市創新應用生态。樹立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,為新經濟形态和市場的自發創新釋放出足夠的發展空間,既要避免“一刀切”式的監管和對新生事物一律“切一刀”的過度監管,也要防止引發系統性風險。
樹立系統觀念,構建具有全球競争力的數字生态。将系統觀念方法貫徹到數字經濟發展全過程各環節。促進數字經濟、數字社會、數字政府有機結合;以科技創新與改革創新雙輪驅動;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;最終形成“基礎研究—技術轉化—數字基建—數據要素—産業資本—數字人才—數字場景”相互作用、相互促進的一體化數字經濟新生态,不斷演化湧現出具有核心競争力的市場創新主體,助力全球數字經濟标杆城市建設和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、龍信數據研究院院長